好友意外离世孩子受打击家长怎样与孩子谈“死亡”

2017-06-15

阳阳妈:您好,我是一名六年级男孩的妈妈,有一个问题想向老师求助。事情是这样的,寒假时候,孩子班里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随父母回老家,不幸遭遇车祸,全家遇难。这位同学平时在班里人际关系非常好,他的突然离开让同学们感到难以接受。作为他的好哥们,我的孩子更是悲痛,到现在也情绪低落,时常走神。有时他会跟我们谈起死亡的话题,我不确定怎么回应他才合适。怎样才能帮孩子尽快度过这段时期,让他重新变得阳光乐观起来?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提及生与死,我们总是夹杂着很多复杂难言的东西。记者将阳阳妈的求助转达给心理老师,同时请心理老师讲一讲,面对死亡这种噩讯,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逃避式教育”不可取激活孩子内在生命资源

青岛宁夏路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郭斐:我们习惯性思维总是把“老年”“绝症”等词语与“死亡”相联系,而总是忽略了“意外”。尤其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更会觉得死亡与自己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当孩子身边真的出现死亡事件和死亡体验的时候,青少年群体触发的死亡焦虑远高于成年人。

死亡话题会让人感觉沉重、压抑、消极,因此,在生活中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把它列为禁忌话题。尤其是很多家长尽量避免与孩子谈论相关的内容,即便是孩子家族中有亲戚去世,甚至是直系亲属去世,家长也总是本着“保护孩子”的主观想法,而尽量避免孩子参与相关的追悼仪式。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在教育中,“逃避式教育”素来不是明智的选择,引导孩子面对、接纳、成长,这样做才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具体做法建议如下:

一、在认知层面,首先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知上存在偏差。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是非常珍贵的。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珍贵的,每个生命的过程是有限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是不可逆转的。

二、在行为层面,从孩子自身的视角,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远离死亡。风险防范,是死亡教育中的必修课。学校和家庭应对孩子实施更加具体实用的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孩子在可能存在的风险中能自我保护,在心理危机面前能自我调节。

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孩子认识到人生的无常,树立积极的心态,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死亡话题的时候,我们家长需要注意,所有谈话的内容和导向都要朝向如下目标:

一、减压,科学有效释放孩子身心压力。

二、激活孩子内在生命资源,寻找快乐密码。

三、增强孩子情绪分化能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四、提高孩子人际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五、培养孩子自我觉察能力,完善人格。

六、唤醒孩子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人生态度。

此外,死亡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接受度等选用孩子可接受的方式进行。既要考虑到孩子“想”知道什么,又要考虑到孩子“能”知道什么,还要考虑到孩子“该”知道什么。在达到死亡教育目的的同时,注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间接伤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