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殡葬,让死亡也艺术

2017-06-15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革新,树葬、海葬、花葬等环保葬在台湾渐成风气。受此影响,台湾的殡葬业在经历了早期奢靡、铺张、混乱的局面后,转变为一种服务业,甚至是一种文化事业、人道事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台湾殡葬业的变革之路。

清明节,去墓园踏青赏花,到海边与亲朋小聚,正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新风尚。自2002年台湾实施“殡葬管理条例”以来,台湾墓园进行了园林式改造,树葬、海葬等环保葬也日渐推广开来,人们的扫墓方式随之改变,台湾的殡葬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台湾的殡葬服务业已从简单的主持丧葬典礼,拓展到临终授体、后续关怀等诸多服务,生命的终点因此更显尊严。如今,这些台式殡葬服务,随着台湾业者的西进,逐渐在大陆落地开花。

到墓园踏青去

“仰望蓝天白云,静卧绿草如茵,耳畔远涛近风……至于这一生的跌宕起伏,就让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记录吧。”这是设立了邓丽君墓园——筠园的台湾金宝山墓园的广告语,其描摹的正是台湾众多公园化陵园的景观。在墓园里赏花,与亲朋喝咖啡小聚,甚至借景拍婚纱照等,在岛内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近年来,台湾墓园借鉴西方经验,逐步进行园林式改造,希望塑造“死亡可以如此艺术”的氛围。许多墓园改名为纪念公园或生命园,力求给人整洁明亮的全新感受。

记者驻台时发现,台湾的墓园多位于背山面海、景色优美的郊区,整体外观造型也十分现代,氛围轻松而温馨。

华夏仁本是全台湾排名第二的殡葬企业,也是首家进驻福建的台湾殡葬公司。公司负责人舒梦平告诉记者,为了彰显生命美学,台湾墓园的兴建者甚至不惜重金邀请各界知名艺术家参与设计墓园,共同打造一所艺术殿堂。以新竹关西天陵为例,在外观上,采用如希腊神殿的造型设计,园区内有数十座大型手工汉白玉人像雕塑,周围花木扶疏,除了清明扫墓时节让人回忆过往者外,更可让世代子孙心生亲近。

而最著名的莫过于台湾龙岩人本陵园聘请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墓园。墓园主体建筑是一个直径长达81米的巨大水盘,周围是高12米、宽90米的水瀑,还有大面积的吉野樱花。后人来扫墓时,看到灿烂的樱花盛开,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涅槃重生般的幸福感。

“这种园林式的墓园营造方式,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带到大陆来,不仅因为我们有多年的营造经验,更因为两岸民众对待生老病死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期许。”舒梦平说。

庄重优雅的告别

这几年,随着岛内殡葬市场的饱和以及大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台湾殡葬业者开始逐步进入大陆市场,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业态。

“在台湾,殡葬公司的服务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包括临终授体、丧葬典礼、后续关怀。比如,在临终授体环节,我们的服务通常达到一个半小时。”舒梦平说,为了表达对亡者及其家属的尊重,他们的动作力求轻柔、细致,充满仪式感;他们还会参照亡者照片,依其生前的喜好,为他化上最后的妆容;在丧葬典礼上,他们也会依据各个家庭不同的信仰,提供宗教仪式服务。

同时,台湾殡葬业者还可为往生者制作一部记录其生平的短片,在灵堂循环播放,供人缅怀。在整个丧葬过程中,甚至还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陪伴在家属身边,为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

台湾土地资源有限,殡葬设施用地不足始终是一大问题,大陆同样如此。“所以,我们希望在大陆发展环保葬。”舒梦平表示,几年前法鼓山圣严法师圆寂,留下遗嘱“树葬植存,化为尘土”,当时这句话在岛内影响甚巨。如今,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开始选择以树葬、海葬等方式,让生命在大自然里得到延续,这不但能节约治丧费用,更可以把美丽的生存空间留给后代子孙。

世事流转、观念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目前环保葬在大陆亦逐渐兴起,随着台湾殡葬业者的西进,两岸业者的合作将为殡葬业带来新的春天。或许有一天,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赏花,或是去风景壮美的海边看海,心香一瓣忆故人,会成为两岸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特有风景。

相关链接>>>

台湾早期殡葬业迷信风水、讲究排场,而殡葬业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为有厚利,各种势力染指殡葬业,导致台湾的殡葬业走过了一段较为黑暗的时期。

面对种种丧葬陋习和乱象,台湾民间率先展示了革新殡葬文化的勇气和力量。由佛光山星云法师所创办的南华大学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开启了大众对殡葬礼俗的关注。南华大学还在台湾北部与中部设立教育推广中心,广开殡葬礼仪班,训练出一批仪表端正的礼仪师,他们服装整洁,熟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祭文写作及告别仪式主持、礼堂布置等。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在2002年6月实施“殡葬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旧公墓公园化,倡导树葬、海葬等环保葬,并补助地方政府推行。

在社会各方努力之下,“简丧薄葬”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风尚,台湾土葬比例下降到1/9以下,树葬、海葬、花葬等环保葬渐成风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