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临终关怀做得太少

2017-06-15

其实,中国大陆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首家安宁疗护机构,但目前,能提供安宁疗护的医院仍然极少。

罗点点曾在北京、上海等地调查,在1098份有效问卷中,81.2%的人没听说过“生前预嘱”。

她去各大医院传播“生前预嘱”时,常以“救死扶伤的医院不接受说‘死’”而被婉拒;在公园里发问卷调查也引起老人的不满。国人对“死”的忌讳,使“放弃抢救”的安宁疗护推广起来异常艰难。

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人重要的不是光活着,而是有尊严、有品质地活着,减少人生最后一个无谓的伤害。

“安宁疗护”目前在我国可能遇到的最大的阻力是“谁有权来决定他的离去”。不少人认为,只要医生能在放弃积极抢救前确诊病人确实没救了,家属就可以决定是否进行安宁疗护。这做起来并不容易,而且涉及伦理与法律方面的问题,争论很大。

此前,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时,没有精力顾及人文、人性,出现了“技术性失语”,而安宁疗护就是人性化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一环。

“优生、良活、安死”是医学应做到的三方面内容,但目前的医学大多在做“良活”,即治病救人,“优生”做得还可以,“安死”(即临终关怀)的内容做得太少了。

相关文章